读书笔记:《江城》

一、

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对它的内容一点概念也没有,在我的想象里,它大概是本游记,也可能是一个关于中国问题的文化层面的评论集。我完全没想到,它其实只是作者在涪陵的两年教书生涯的生活记录而已。

这多少让我有点失望。并不是这种形式有什么问题,只是它实在是太「容易」了。

这当然不是说它写的不好。这本书的好处已经被说的太多,诸如它温和宽容的笔调,细腻生动的描绘,远近适中的视角,还有贯穿始终的自我调侃,——从阅读的角度说来无可指摘。我只花了三天的上下班时间就看完了全书,相当轻松愉快。

可是说真的,这件事有什么困难的呢?任何一个像何伟一样受过良好教育,有敏锐的观察力、同情心、幽默感、生活的热情和适应陌生环境的勇气的人——这些当然都不是人人皆有的优点,可是其实也没那么罕见——在一个自己完全不熟悉的环境里生活两年,记录下自己遇到的每一桩有趣的事,看起来就会差不多是这本书的样子。很多人对何伟能注意到大多数中国人视若无睹的那个内陆中国的新鲜感而赞叹不已,可是这其实是每一个在异国他乡生活过的人都熟悉不过的道理:你当然能注意到本地人注意不到的东西。只要一个人不大惊小怪,不上纲上线,不流于琐碎的猎奇也不动辄把问题上升到「你看看人家」的层面,而是像何伟一样把他的观察和感触谦逊诚实地记录下来,他就能写出一本这样的书。

当然,我得实事求是地承认,话虽如此,这样的书还是弥足珍贵。这世界上并没有很多毕业于普林斯顿和牛津的美国人会去涪陵教书,大概连上海人去涪陵教书的都不怎么会有。我们都知道中国内陆这些广袤的土地上有太多这样的小城镇在过去的二十年间经历了脱胎换骨的变迁,有太多沉默的诗歌到处流淌,但它们隔绝于主流叙事之外,只在极端事件发生时才能跃上公众的视野,它们面目模糊,看起来乏善可陈,但是只要走得足够近,看得足够仔细,足够有谦卑的同情心,就会发现它们其实都和何伟笔下的涪陵一样韵味十足。那些并不出众,有时候简直灰头土脸的山水,村庄,田园,江流,茶馆,酒肆,本来就是我们在心底里所眷恋的那个中国。但是只有涪陵有幸被何伟写了下来。

也许是因为有耐心的眼睛和耳朵都太少了。

二、

我在美国常常被问到(从去年开始似乎被问的更频繁了):你以后会加入美国籍么?

我总是很老实地说:我不知道。

我并没有什么意识形态上的顾虑去反对这件事,对我来说,这完全是个实用主义的问题,主要是旅行签证(或者也许还有税收)方面的影响。但是每次被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也往往会不期然想起以前在杨振宁回忆录里看到过的一段话:

从 1945 至 1964 年,我在美国已经生活了 19 年,包括了我成年的大部分时光。然而,决定申请入美国籍并不容易。我猜想,从大多数国家来的许多移民也都有同类问题。但是对一个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成长的人,作这样的决定尤其不容易。一方面,传统的中国文化根本就没有长期离开中国移居他国的观念。迁居别国曾一度被认为是彻底的背叛。另一方面,中国有过辉煌灿烂的文化。她近一百多年来所蒙受的屈辱和剥削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中都留下了极深的烙印。任何一个中国人都难以忘却这一百多年的历史。我父亲在 1973 年故去之前一直在北京和上海当数学教授。他曾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他游历甚广。但我知道,直到临终前,对于我的放弃故国,他在心底里的一角始终没有宽恕过我。

我想我能理解这感情,无论是否同意它。

刚来美国的时候我也经历过何伟在涪陵所经历过的那种艰难的适应期,一切都显得像是意味深长的文化冲击,无论在当地人看来它们是不是平凡得不值一提。如果我有足够好的文字,我也能写出一本《江城》这样的书。

但是事实上,我从未像何伟努力深入涪陵的日常生活一样努力进入一个美国城市。这当然也许有个性上的原因,但更重要的也许是我并不具有何伟的耐心。持有哪国护照只是个技术细节,真正的问题在于,直到今天,美国对我来说都始终只是个学习和工作的地方而已。

三、

如果何伟是一名将要终身定居于涪陵的居民,他还能写得出《江城》么?

我想他不会。《江城》的魅力源于他知道他随时可以抽身而出。无论他对这座城市有多眷恋,无论它是不是成为了他精神上的第二故乡,他都不是一个涪陵人。——他不需要在涪陵应付婚丧嫁娶,不需要给孩子找托儿所,不需要计划什么时候买房子买哪里的房子,不需要在父母身体不好的时候托关系在医院找床位。像书中写道的那样,他可以在面对涪陵生活中的困窘时自然而然地想起「我在牛津念书的时候」。这不是傲慢,只是疏离所带来的安全感而已。

这种不负责任的爱是使得他笔下的江城如此迷人的前提条件。他固然忠实地叙述了江城的美丽,但即使当他面对它的庸俗、琐屑、卑劣的一面时,他也无需失望和焦虑,无需面对那种在自己的身体上看到与生俱来无可剜除的丑恶疤痕的痛苦,只需要做一个充满好奇的记录者即可。而任何庸俗、琐屑、卑劣在某个合适的角度看来,都可以是美的。

我有时会觉得,我对大洋彼岸的祖国的爱越来越开始像是何伟对江城的爱。我会常常想起故乡的破落街道,满街无所事事的闲散青年,尘土飞扬的城乡接合部,烟雾缭绕灯光昏暗桌面油腻的网吧和饭馆,并且在想起它们时带着一种甜蜜的血脉相连的温暖,但那是因为我知道我和它们其实再无牵连。我仍然会在看新闻时愤怒或悲伤,但是我至少可以选择扭过头去不再看它。事实上,有好几次我真的就是这么做的。

可是如果中国只是我的江城的话,我是哪里人呢?

 

19 thoughts on “读书笔记:《江城》

  1. Revo

    就是那种知道自己随时可以跳出,可以回到自己更安全更舒适的环境的时候,人往往更能忍受或者说享受某一种窘境吧,有些时候食物会失焦,只留下些最美好的破碎印象。类似于保送已经北大的去参加高考,家境优越的跑去贫困山区支教。这种人不会愤怒,会是永远充满希望和干劲的样子。可一旦把他们的梯子给抽掉,就是令一副光景了。
    可能这也是个启示吧,永远在自己心里给生活留一个备选项,会更享受生活的。

  2. Pingback: 生活会变得轻松…当你有更多选择的时候 | A realistic idealist

  3. hsing

    要做一个没有国家的人毕竟还是不容易的,可是不经意间,你已经走上了这条道路。有时候也自问,我是哪里人,我的祖国是如今的中国吗?但至少可以这么说,我的祖国是中文。

  4. haohaolee

    不知为何突然想到三体里面,那群决定叛逃人类,往宇宙深处探险的舰队。没根的感觉大约就是这样吧

  5. 黑白分明

    我看了美国清理海外资产纳税的新闻,想到,是否能请海外华人推进当地政府立法,针对移民的他国官员及其直系亲属,没收其不明来源财产。斩断贪官外逃之路,让他们必须面对民主运动。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445428190_0_1.html

  6. Mars

    我读过何伟之前的那本《寻路中国》。作为外国人,他可以非常客观地(相对于中国人来说)去看待中国,也由此可以对于我们生活中很多习以为常的事提出不同的观察角度和解读。这一点作为在中国长大的人是很难做到的。看了博主说的《江城》,我更加觉得他是一个非常认真的旅行者。

    对于任何一个地方,如果把人简单分为在那里生活的和在那里旅行的两类,何伟是后面一类人中最贴近当地生活的。不过,毕竟还是属于旅行者。我觉得两个因素可以模糊两者的界线,时间和融入。时间往往会被夸大成唯一的因素。的确,海外的留学生处于非常类似的位置,除了中国要比美国排外许多。

    博主说到的“抽身”可以说是用来分辨生活还是旅行的关键。好比旅行者往往喜欢乡土的,陈旧的,甚至破败的东西,正是因为他们不生在其中,一个在其中成长的人是不会“享受”这些东西的,对于他们来说那些就是平常的生活。旅行者自己处于一个随时可以“抽身”离开的位置,自然可以更纯净地感受这些与他们的生活不同又不相干的东西,也就无法“主观”地感受当地的生活。更进一步说,能够“抽身”的人往往处于一个比较优越的位置去看待相对落后的地方,虽然不便承认,却是愉悦感的来源之一。

  7. Pingback: 闲情与坚持 | Mono's Blog

  8. Jean

    看看Oracle Bones吧, 比River Town 结构内容都复杂的多。我觉得一般中国人会跟喜欢Oracle Bones, 外国人会跟喜欢江城。

  9. 米修

    十楼可能还是浅显地理解了博主的意思,“我是哪里人呢”明显是抽象到意识层面了,而与物理世界里的地理位置关系不大了

  10. Jasmine

    A more cost affective approach to reach consumers may
    be a coupon booklet that features other businesses to offset the expense.

    If you think you can just psychiatrist albuquerque match the number of people you have never had contact with
    before iss simly not good practice. Primarily, it helps businesses to reach out those that have no access to computers.
    Mailing lists are generated using several tools and
    databases to find people who are most likely to be kept by your customers.

  11. HS

    感到Oracle Bones写得更好。
    在异国他乡待着却没有奋力扎根的决心是一种折磨;固然有许多别人艳羡的自由,却又有点逃避责任的意味,像轻飘飘地活着,哪里都写不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也许随着当时的心境来做决定是最好的吧,不为未来而活,只为此时此刻。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