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职记

前篇:
求职记
入职记
升职记

一、

在公司年会结束之后我舍不得离开,留恋地看着逐渐空荡安静的大厅。同事里最好的朋友 T 问我:「舍不得?」

我说:「挺好的,只有感激,没有遗憾,没有失望。」

没有失望不是件容易的事。一家如此体量的跨国公司里,我打过交道的人没有上千也有上百。纵然不是每个人都让我仰慕钦佩,但绝大多数至少都是让人尊敬的出色人物。我有过不少怀疑自己觉得是不是该离开才能更好成长的时刻,但我从未有过这家公司正在毫无意义地浪费时间或者在同事身上学不到任何东西的感觉。它仍然是一家值得加入,值得我推荐给任何一名刚毕业的业界新兵的伟大公司。

有时候会觉得,这简直是蔚为奇观的一幕。这么庞大的公司——而且规模还在逐年稳步增长——能把员工的普遍素质维持在一个如此高的标准上长达这么多年,并且在全球所有时区里维护着近乎一致的公司文化。我在苏黎世参加过一次员工培训,参与者横跨若干大洲,但大家沟通起来毫无生硬扞格之处。我们都用同样的 badge,我们都是一家人。

在更宏观的层面上,这家公司还承担着某种相当于整个业界的黄埔军校的角色。一批又一批年轻人走进这里,学习写规范的工业化代码,学习在邮件和会议里沟通复杂的合作项目,学习如何跟比自己更聪明的人相处。几年后他们离开,走进湾区纽约北京深圳某个狭窄的格子间里开始自己的旅程。每个行业,每个时代,都有一两家这样为整个行业定义标杆储备人才的公司。

在这个行业,在这个时代,就是这里。

二、

Michael Lewis 说过,自己的传奇写作生涯始于自己毕业后加入所罗门兄弟公司,从而在金融业即将迎来的戏剧性时刻坐在了位置最好的观景台前。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所在的这家公司也是我这个行业位置最好的观景台。从一家搜索广告公司变成一家移动互联网公司,再转型成为人工智能公司,近距离看着它以如此磅礴的规模进行如此迅捷的演化,看着它抓住机会,建立愿景,调整步调,自下而上齐心协力再造自我,是种难忘的人生体验。

然而比成功更有教益的是失败。没有什么故事是像事后看来那样一帆风顺地写成的,那些被放弃被叫停的项目,堂皇登场又无疾而终的雄心壮志,那些当时听起来振振有词,很久以后看来才觉得完全不着边际的辩论,那些茫然和挫败的时刻,才是这场旅程里更意味深长的记忆。

在自己身上看也是这样。什么是我本来应但做到而没做到的?哪些判断事后看来不但幼稚,而且在当时就应该能看出其幼稚?有哪些本来值得在自己身上做的投资被错过了?有哪些自以为是长处的地方,其实被证明是短处还不自知?工作中的失败是一面最好的镜子,残酷但有效。

不是每个失败都有好解释。有时候失败只是漫长道路上微不足道的一次转折,甚至长期来看都不是坏事。但正是在自己和同事的一次次失败身上,某种更宏观的问题浮现了出来。这是家汇聚了聪明人的公司。聪明人做事,往往更加依赖 common sense。所有的决定在眼前看来都是合情合理的。那是什么区分出了长远来看由聪明人作出的平庸决定,和同样是聪明人所作出的高瞻远瞩的超卓决策呢?我们有能力在一开始就辨别出其间的区别吗?还是所有成功只不过都只是大量失败堆叠出的基于概率的产物?

这是天数和人力相交织的战场。一个人身在其间所能学到的,远不只是战斗技巧本身而已。

三、

我加入公司后不久,在和第一任老板的一次谈话里问他:「你觉得我手头的这个项目里,我能学到的最 transferable 的东西是什么?」

他说:「我待过许多 team,做过的 project 彼此天差地别。老实说,没有什么东西是真正 transferable 的。如果你在一个项目里真正能够获得什么的话,可能只不过是你对你自己能把一件事情做到多好的自信心而已。」

演化速度是这个行业的魔咒。总是有更新更有效的技巧、闻所未闻的解决方案、颠覆性的范式和话语体系在不远处的地平线上等待着你。所有苦心孤诣学会的独门秘技都可能立刻被证明其实一文不值,而自己大脑的运转速度只会被潮水般涌入的新人甩得越来越远。一个问题永远像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样悬挂在脑际:我是谁?我的价值是什么?

很多人说过,大公司里的员工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把自己依赖于公司的平台所作出的成绩错误地归因于自己。这可能是对的,但也是不公平的,因为在大公司里最有效率地调度周遭的资源为自己所用,本来就是公司对人的期待和要求的一部分。

真正在大公司里难于回答的问题是:我是不是做到了全部意义上的我自己?

当然,可能实际上并不存在什么全部意义上的自己。一切都只是幻影,被未知涂抹上了一层浪漫的色彩。但人生不外如是:你被幻觉所吸引,奋力一跃,承受冒险所带来的失重感,假定——很可能只是盲目地假定——你过去的经验有助于你迎接即将到来的挑战。

在更大的尺度上来看,这只不过是平凡的一步向前而已。

正如丘吉尔所说过的那样:

This is not the end, it is not even the beginning of the end.

But it is perhaps the end of the beginning.

6 thoughts on “离职记

  1. 夏泉

    祝贺木遥踏上了新的旅途,离开了从学术圈到工业界转化的第一家公司,一定对这家公司有着浓厚的感情。希望接下来的征途顺利。

  2. Chris Anderson

    读博结束后去学术圈还是工业界,这是个永恒的问题。
    大部分PhD经过学术训练后,科研和工作能力是一定有的,但学术圈更需要关系,工业界需要运气和机遇,归根结底其实都不好混,不过这就是生活的样子,乐观面对就好啦!
    祝作者未来顺利,活出自己的人生!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