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职记

前篇:
求职记
入职记

一、

「对不起,你的升职申请没有通过。」我的上司多少有点不好意思地看着我说。

当时我入职已经过了不短的时间,按照年资来说,到了可以升职的时候。同事评价很好,上司也全力支持。所以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多少有点错愕。

公司的升职是委员会决定的,也就是说,升职有点像是再求职,由申请者自己准备材料,同事和上司提供推荐,但决定是由完全不同部门的素不相识的员工开会审查所做出的。从公司管理的角度上说,这套制度的目的当然是最大限度地削弱办公室政治的影响,让任何一个人几乎无法凭借私人好恶主导升职流程。它更像是学校里的教职升迁,而不太像是传统的科层制商业机构的做法。它并不完美,但常年以来行之有效。

可是当它落实到自己身上的时候,感觉就是另一回事了。「我该怎么做呢?」我问。

「唔,委员会的反馈说,你需要进一步证明你的影响力⋯⋯」上司看着材料说。

影响力,或者还有领导力,是美式公司文化里常见的两个意义晦涩但约定俗成的词汇。它很难界定,但人人都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可是一个人究竟如何向一群陌生人证明自己的影响力呢?

这不是个容易回答的问题。

对传统产业来说,领导人的前瞻能力几乎完全决定了公司的方向,而员工的能力更多体现为如何各司其职,实现自上而下逐层决定的战略目标。公司不会鼓励,也事实上并不得益于任何打破这种结构的努力。

而互联网公司则不同,互联网业务的本质要求持续不断的快速创新,这只有当每个阶层的员工都自发地迸发出创造力才有可能得以实现。一家按照传统企业方式运作的互联网公司,很可能在瞬息万变的业界生态面前显得颟顸笨重,步履维艰。千军万马所展现出的创造力,有时候还不如几百人的小公司强大。

我所在的这家公司所采用的做法,是在一开始就把自己定义为一家自下而上建立起来的企业,由每个部门,每个小组乃至每个个人决定前进的方向,而公司的组织架构只起到统合协调的作用。这不是一艘航空母舰,而是千百艘不同尺度的船舶所组成的庞大舰队。

这是幅壮丽的场景,在长达十年的初创期里,这条舰队浩荡地展开在未知的水域里,成长为如今的规模。在这里,每个员工的工作都是某种形式的创业。一个员工的影响力主要体现为他能够在公司内部号召和聚拢多少资源,实现多少他所眺望到的目标,以推动公司向着他希望的方向前进。创新既是他的自由,也是他的义务。

但当公司尺度越来越大的时候,某种基于人性的规律会逐渐开始起作用。各行其是会无可避免地造成浪费,不仅仅是在资源上,而且在时机上,而后者往往是致命的。于是人们又开始期待它建立某种纪律性。没有人喜欢官僚主义,但大家似乎也不知道当一家公司有上万名员工的情况下如何可以完全摆脱官僚主义而得以运作。

我入职的这段时间,基本上正是公司开始逐步完成这个转变的阶段。在这种环境里,一名成功的员工一方面需要确认自己是在为公司日渐清晰界定的战略利益服务(这并不总是容易的事,清晰也往往不等同于稳定)。另一方面,他也会希望自己能够最大程度地彰显出自己的个人印记,自己所驱动和实现的成就和变革,以作为升职的张本。这是一种微妙的,并不容易掌握的平衡。

相较而言,一名没有足够洞察力和号召力的员工则容易陷入某种不知所措的困境。公司内部的文化仍然给予他看起来无边无际的自由,而他要么在这种自由中徜徉良久而一事无成,要么不由自主地依赖于层层传递的指令行事,又因为这种依赖感而意兴阑珊日渐消磨。在最现实的层面这未必太坏,但是他很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和自己最初的目标渐行渐远。

回过头来看,那时的升职失败其实不那么奇怪,但当时的我并不知道这一点。

二、

我常常在看到国内许多互联网公司的招聘要求和业务讨论时陷入困惑。一方面,它给我的感觉是人人都掌握着比我高超许多的技术水准。另一方面,我事实上在这家业内一流的公司工作的不错。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也许有两种因素在这里起作用。一种因素是,也许那些技术并不艰深,事实上也不难掌握,它们只是因为我没有接触过而看起来很艰深而已。

而另一种因素也许更本质。很可能正是因为我在业内一流的公司工作,所以我的技术水平确实不够好。

这当然不是说公司本身的技术不够好。但问题在于,在一家强大的公司工作,只不过意味着我可以接触和使用一流的技术,而并不意味着我真的拥有它们。拥有一项技能的唯一途径是创造,而在一家出色的大公司里,太多技术是现成的,一个人所能想到的工具有很大机会早已经被发明过一遍了。公司的体量决定了一项任务无论影响有多大,都往往可以归结为在既有体系之上的某种改进,而改进一个既有的东西——无论多么复杂——也和创造一个崭新而哪怕简陋的东西相比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挑战。

更重要的是,正因为公司的技术已经如此发达,以至于只要花些心思动点脑筋,一个人并不需要学太多新东西,就可以在既有的基础上做出许多出色的成就来,这无形中削弱了他掌握新技术的动力。公司并不阻止人成为一名技术多面手,但它提供足够多的诱因让人不必成为多面手。事实上,公司内部许多人学习技术确实不是因为它会对自己的实际工作有什么帮助,而只是因为兴趣和好奇心而已。

这正好和创业公司的情形构成鲜明的对比。一家筚路蓝缕的创业公司往往不得不把大量资源投注在某些非常基础的技术问题上。一方面,这对参与其中的个人是个极好的锻炼,另一方面,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俯瞰,大家只是在不停的重新发明轮子罢了。

对整个业界而言,这种宏观上的无效率隐藏着无数潜在的融合和优化的可能性,有许多创业机会也确实产生于服务其他创业公司这一领域。但是对个人而言,这是两条彼此分野的道路。在大公司里,一个人往往只有机缘凑巧才会有机会让自己在一片荒原中开拓出道路来,而从公司的利益出发,它并不需要每个人都去这么做。总要有更多的工程师去使用轮子,去改善,去优化,去精简,去思考和商业的互动,去探索利用既有工具开拓新业务的可能性。这些都是有价值的事,是困难的事,也是锻炼人的事,但在纯粹的技术层面上它们终究是不同的。

这并不是在为我自己辩护。只是当我又一次站在升职的门槛上的时候我会忍不住想,也许,我其实被这环境宠坏了?

三、

入职后不久,当时的上司在和我谈话时说:「别把升职看得太重了。我在公司里升过好几次了,它真的没那么大意义。」

我想:是啊,很多有钱人在挣到大钱之后也喜欢说,其实挣到大钱没那么大意义⋯⋯

然后他接着说:「重要的是你要给自己找到一条你愿意去走的轨迹,然后始终沿着那条轨迹前进。升职只是一个副产品而已,总会自然而然发生的。」

这段谈话之后又过了一段时间,他辞职了。

现在我觉得我开始渐渐理解了他的话。职业生涯是场慢跑,它甚至都未必始终在同一个赛场上。自己在某一刻是否经过了赛道上的某个中继点,除了能带来心理上短暂的喜悦之外,确实是件相对次要的事。

对一名上班族来说,他每天所习惯的视野,永远始自睁眼起床,走进地铁来到公司,打开邮箱和日历,应付一波一波涌来的待办事项。这些事有的艰巨,有的琐碎,有些得心应手,有些避之唯恐不及。但正是这些事让工作成为工作,正是这些事让自己觉得,自己已经对生活尽了自己的义务。

可是还有另一个视角,那个更宽的焦距,那些重要而不紧急的目标。那个他许诺过自己,但从未实现的想法。那些他以为早晚会发生,但终于不曾发生的改变。他会渐渐忘了,或者更常见的,是他并没忘记,但竭力不去想起它们。

和长跑一样,一个成功的职业生涯需要的是耐心,节奏感,以及放松的心态。几乎所有职业上的困顿和犹疑,无论是同事间的人际关系,和上司的相处,推动项目无从措手时的挫败和焦虑,被卡在一个动机与效果完全悖离的机制中的无力感,还是对自我能力的怀疑或者同个人生活追求之间的扞格,都会让一个人在短期里陷入似乎进退两难无可抵御的窘境之中。但当这些事被放在更大的尺度下来观察的时候,它们往往都会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面目,导向某些更本质或者更显然的结论。一个长跑者常常会不经意间惊异地发现自己已经跑了多远,工作也是如此。

作为代价的,是年年月月的时光就这样消逝了。

刚入职的时候和公司里一个资深的工程师聊起身边同事的升职,忍不住叹息职业生涯的漫长。他摇摇手说:「要记住,我们是没有什么 career 的,有的只是 paycheck 罢了。」我不禁莞尔。

现在又是一个升职季了。升职已经近了,离职还会远么?

10 thoughts on “升职记

  1. lcn

    有影响力的东西很多时候往往更多是一个选择问题,或者说是探索、拓展option space的问题。如果只是按部就班、一日一日,不管多久,都很难讲有什么影响力。当然,既是选择问题,其结果就存在更大的variance,这时候降低variance仰仗的逻辑和决断不亚于创业。

  2. Pingback: 克礼复己 | 晨钟暮鼓

  3. PolyPoly

    平和温柔的心态很棒,但是职场上似乎总是更喜欢tough的人。我想所谓的影响力和领到力便是如此吧,你可能在工作中用到了,但是别人没有感受到或者说有,但是你没有把这种印记烙在别人身上。就好像一个很好的男人,每个姑娘也许看过后,喔,他是个好好先生,我真的承认他非常好,但是不适合我。

  4. bobcy

    “重要的是你要给自己找到一条你愿意去走的轨迹,然后始终沿着那条轨迹前进。”

    这句很赞,但即使我们找了自己愿意去走的路,往往也很难坚持走下去。开头的几步不难,难在中间几乎看不到进展的那几步。推荐我之前看过的一篇文章:

    成功需要走十步的话,三五步之间最难走
    http://blog.csdn.net/comiunknown/article/details/4542795

    还有点建议,如果自己定的目标足够清晰,并想坚持走下去的话,升职还是离职的选择,关键点如我推荐的那篇文章后面讲到的“容器的形状会影响“巴西豆效应”的结果”。

  5. Lixiangyang

    感同身受,进入大公司之初,壮志满满,慢慢的如温水煮青蛙,自己也曾不断提醒自己要努力,向领导主动请缨做一些有挑战的事情,但领导说我太心急……升职也没有赶上……

Comments are closed.